原標題:十堰山清水秀生態美 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湖北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上提出,拓寬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既提升綠水青山“顏值”,又實現金山銀山“價值”。十堰緊緊圍繞建設“現代新車城、綠色生態市”目標,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不斷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徑。
好生態變成“金飯碗”
把“好生態”變成“金飯碗”,鄖陽區柳陂鎮的宇翔生態農業開發公司走在了前面。
十堰市鄖陽區柳陂鎮宇翔生態農業開發公司總經理 李務飛:蝦對水質要求比較高,經過這幾年鄖陽區的環保治理,你看這水,跟鏡子一樣,這水可以直接喝。
水從河里直接抽上來就能養蝦,甚至飲用,這要是放在三年前,村民們連想都不敢想。
十堰市鄖陽區柳陂鎮黎家店村村民 趙芳:四五年前這里養豬臭烘烘的,走到山梁上就能聞到臭。
村民提到的養豬,其實是宇翔生態農業開發公司之前的養殖基地,當時基地建有大小豬舍20棟、欄舍面積7300平方米,號稱“鄖陽區萬頭養豬場”,年凈利潤300萬元左右??蔀榱舜_保一庫凈水永續北送,2017年,這個養殖基地被要求必須馬上關閉。
十堰市鄖陽區柳陂鎮宇翔生態農業開發公司總經理 李務飛:當時的心情非常復雜,因為這個地方建豬場時間,整個投資是3800萬,這個地方列為禁養區了,那我下一步咋搞呢。
養豬場關了,企業如何轉型發展?2017年底,李務飛在當地農業部門的幫助下,決定建設生態農場,發展綠色產業。
十堰市鄖陽區柳陂鎮宇翔生態農業開發公司總經理 李務飛:這個地方適合做種植,只要把種植打造好了,以后美麗鄉村建設,還有采摘,觀光,以后是很好的趨勢。
說干就干,四處調研之后,李務飛引進了“紐荷爾”臍橙,應用抬高起壟栽培新技術,建成施用生物有機肥、標準化種植的優質臍橙基地800畝。農場建成的同時,也給當地老百姓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和實惠。
十堰市鄖陽區柳陂鎮黎家店村村民 黎有喜:我們在這干活很好,基本上一年能賺1萬8千塊錢。
關閉養豬場,改建新農場,讓柳陂鎮的環境越來越好,水質更是達到了地表二類。今年8月中旬,農場又引進環保無污染、四季能出蝦的循環水養殖南美白對蝦項目。
十堰市鄖陽區柳陂鎮宇翔生態農業開發公司養殖技術負責人 劉富強:我們這邊在冬季很難吃到鮮活的南美白對蝦,基本上都是冰凍蝦,但是我們養殖之后,我們這邊就可以供應我們當地的十堰市場。
供應本地、輻射周邊,農場的南美白對蝦,可謂供不應求。
十堰市鄖陽區柳陂鎮宇翔生態農業開發公司總經理 李務飛:轉型走綠色發展產業以后,看到現在的成果,現在的心情跟以前大不一樣,現在覺得天天都是晴天。
截止今年10月,宇翔生態農業開發公司的農副產品銷售、果樹認購、錦鯉銷售等已實現營收900萬余元。近年來,十堰大力推進“綠色”企業,“生態”農業轉型發展。以香菇、木瓜、橄欖油、紅薯、柑橘為代表的特色產業基地萬畝以上的鄉(鎮)達72個。已建成21個國家及省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園區,研發制定省級標準13項,建設標準化基地60多萬畝。一個區域化布局、規?;a、系列化開發的特色產業發展格局已初步形成。
貧困村吃上“風景飯”
除此以外,依托優質的生態資源,十堰點線面全面發力,生態觀光游、休閑度假游、城郊鄉村游,讓“魅力鄉愁”轉變為現實生產力。旅游業,不僅成為全市第二大支柱產業,更成為了山區脫貧致富的惠民產業。
眼下,十堰市張灣區西溝鄉相公村的40畝草莓園進入了成熟期,色澤鮮艷的草莓吸引了不少市民慕名前來,體驗生態采摘的樂趣。
游客:味道還是很香很甜的,你看這個草莓很紅,很大,而且離城區也不遠,我們利用周末的時間,帶著家人孩子,來體驗一下采摘的樂趣。
每到周末,前來游山水、摘水果的游客絡繹不絕,因殘致貧的村民余策華,在政府的支持下,將自家的房子改造成休閑農家樂,短短兩年,全家不僅脫了貧,還過上了富裕的生活。
十堰市張灣區西溝鄉黃土村村民 余策華:以前想都沒想過客人會進來,現在每天三個包間都是滿的,節假日客人更多,一天有一千多的收入,一年下來有好幾萬。
張灣區地處十堰城區西南部,林地面積16.7萬畝,是國家級生態鄉鎮。前些年,因缺乏主導產業而制約經濟發展,全鄉建檔立卡貧困戶多達1001戶3106人。如何走出產業扶貧特色之路?近些年,西溝鄉瞄準自身生態優勢,整合“山、水、林、田、房”等資源,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特色林果等產業,讓老百姓享受到實實在在的效益。
十堰市張灣區西溝鄉黨委書記 龔秀琴:靠山吃山,我們堅持把生態資源轉化為富民資源,先后打造了長河灣瀑布景區,零夕圖書館,紅巖寨等旅游景點,同時利用這里獨特的地理氣候種植了獼猴桃,草莓,冬桃,藍莓等小水果,實現四季有景,四季有果。
如今的西溝鄉,水清、岸綠、景美,游人如織,已成為十堰近郊游的打卡首選地。
十堰市張灣區西溝鄉黨委書記 龔秀琴:目前全鄉通過旅游帶動年收入,達到600多萬元,戶均增收達到1.2萬元,真正實現了讓村民吃上“生態飯”,過上了小康生活。
除了西溝鄉,十堰還深挖武當山、漢江水和汽車城三張名片,以武當山為龍頭,以城區和各縣域為支撐,著力構建“山水城互動、文旅農互融、景點景區互聯、各要素配套”的產業體系。
2020年1—11月,全市旅游接待7541萬人次,同比增長5.6%,實現旅游綜合收入達768億元,同比增長4.9%。全市有近三分之一勞動力從事休閑旅游產業,70%以上人口吃上“旅游飯”,旅游業成為十堰的第二支柱產業。
一庫碧水帶來萬千財富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作為南水北調中線核心水源區,在年均95億立方米漢江水改道北上的同時,十堰市的產業也正“改道”綠色方向,大力開發水資源、做好水文章,打造以水資源利用為主符合水源區要求的新興產業。
大雪時節剛過,正是黃酒冬釀時。這兩天,在房縣的北京忠和房縣生物食品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智能化生產線正高速運轉。
北京忠和房縣生物食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劉文濤:我們廠有7條智能化生產線每小時可生產12萬瓶瓶裝黃酒。
忠和酒業是集生產黃酒為基礎,制作果酒、飲料、料酒等產品于一體的生物食品生產企業,2018年落戶房縣,目前,年產能達10萬噸。
北京忠和房縣生物食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劉文濤:我們企業落戶在房縣,就是看中這里盛產優質水和稻米,因為水好,減少水質凈化處理資金投入,同時山泉水中還富有多種有益礦物質元素,大大提升了黃酒的品質。
好水產好糧,好水釀好酒。正是釀酒原料的優中選優,房縣引來多家水資源加工企業。
以忠和酒業、廬陵王黃酒為龍頭,帶動了全縣12家規模以上黃酒生產企業,9家黃酒扶貧車間,培育了具有資質的黃酒作坊122家。
十堰市房縣黃酒產業發展中心主任 盧揚成:截至目前,我們年產黃酒的能力達到6.1萬噸,黃酒從業人口達到1.5萬人,年實現稅收1500萬元,產值已經超過22億元。
生態發展造就“金字招牌”,一批批綠色產業順勢而起。農夫山泉、華彬、潤京等礦泉水企業入駐十堰,做起大自然的“搬運工”,木瓜飲料、武當醋業等衍生產業集群應運而生。
目前十堰市8家水資源深加工企業,年產值達60億元以上;20家酒類生產企業年產值達30億元以上;5家食品飲料類企業年產值達10億元以上。
十堰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縣域經濟管理辦公室主任 趙曉匯:截至目前,十堰水資源加工產業,年產值規模達到100億元以上,“十四五”期間,我們還將進一步促進水資源產業高質量發展,打造全省有影響力的重點產業集群。
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十堰一以貫之呵護每一片綠色,懂得從綠水青山之中,找尋發展的金鑰匙。隨著對生態文明理解的不斷深化,我們有理由期待一個“生態美、百姓富”的新十堰,現在用綠色脫貧摘帽,未來也將依靠綠色發展,邁向“現代新車城、綠色生態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