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鄖陽的這份“生態答卷”,值得所有人點贊!
河暢、水清、岸綠、景美,春起散步,夏看百景,曾經對于神定河沿岸的居民來說是每個人夢寐以求的事情,如今,這樣的夢想生活已成為每個鄖陽人的日常。
下大手筆,出大力氣從昔日的“臟亂差”到現在的“凈靜美”,鄖陽交上的這份“答卷”值得所有人點贊!
題記:曾經,在位于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的十堰市,有5條劣V類的入庫河流牽動著億萬民眾的心。2012年,隨著丹江口水庫大壩加高、蓄水和移民搬遷的順利進行,十堰人民向“五河”宣戰,拉開了一場歷時8年、轟轟烈烈、艱苦卓絕的治水戰爭。8年攻堅戰,官山河、劍河、犟河、泗河已經相繼治理達標,但硝煙散去,神定河卻依然像一顆難以根治的毒瘤,頑固的生長在“北方水井”中。
神定河屬江漢一級支流,發源于十堰市茅箭區老龍埡,自張灣區彭家洼入境鄖陽區,流經茶店鎮后匯入漢江并進入丹江口庫區。其干流鄖陽段總長8.8公里,6條支流總長約10公里,流域面積91平方公里。由于神定河是貫穿十堰城區中部的唯一城市河流,流經上游主城區人流最密集、經濟最發達、商業最繁華的核心地段,接納了城區約68%的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治理難度很大。
同時,神定河還是一條典型的山區季節性河流,非汛期流量小,生態補水不足,加之存在管網溢流、污水處理設施處理能力不夠、管網運行保障不足、清污混流率高等突出問題,水質改善工作困難重重。
2020年,十堰市委、市政府精準施策,提出了前端截污治本“正本清源”、中端修復生態“休養生息”、末端治污達標“嚴防死守”的治理路徑,正式吹響了神定河達標攻堅的“總攻”號角。作為神定河入庫末端和國控斷面的所在地,鄖陽區牢記“守井”歷史使命,以極端高度的政治站位、舍我其誰的擔當精神和攻堅克難的膽識魄力,毅然承擔了總攻“主力軍”的角色。
2020年,鄖陽“守井人”厚積薄發,1億多“真金白銀”,3舉措“精準發力”,以一場神定河穩定達標的完勝為污染防治攻堅收官之戰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建設高標準截污管網
投入資金5200萬元,更換三條共4.3km污水收集主管網,輔以6條支溝治理,實現了污水百分百收集。其中,超過500萬元/公里的DN1000襯塑鋼管建設在全國開創了歷史先河;
實施高起點生態修復
投資4000萬元,沿神定河由南至北規劃布置生態修復、生態凈化、生態涵養三個片區,打造“1河3區12景”節點,沿河設置生物籬、攔砂壩,實施河流內源治理7公里,退耕還林1萬余畝,實現了生態百分百修復;
打造高規格美麗鄉村
投資2600萬元,對神定河流域沿線大嶺山村、王家灣村、漢江社區、神河社區等4個村(社區)開展環境整治、基礎設施配套和民居改造,并將全域設置為禁養區,實現了環境百分百美化。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又是一載矢志不渝,神定河水質終于迎來“華麗轉身”,穩定地保持在了地表水IV類的標準。鄖陽“守井人”通過多措并舉管水、治水、護水,有效提升了神定河水生態自凈能力、水環境承載能力和水安全抗風險能力,將神定河流域打造成為“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的水質處理示范區、水土共治樣板區、水生態文明展示區、水利建設風景區,為“一庫凈水永續北送”貢獻了鄖陽力量。
后記:自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通水以來,已安全平穩運行2190多天,累計輸水340多億立方米,惠及沿線24個大中城市及130多個縣,直接受益人口超過6700萬人,經濟、生態、社會等綜合效益發揮顯著,極大的緩解了北方水資源短缺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