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生家的架子上,整整齊齊地擺滿了硯臺,讓人眼花繚亂。
秦楚網訊(十堰晚報)文/記者 羅毅 圖/記者 呂世銀 報道:在我市,喜愛收集硯臺的收藏愛好者有一些,鄖陽區的資深收藏愛好者李先生就是其中一位,他30多年來收集了數百塊硯臺,不僅有隋唐時的硯臺,還有宋、元、明、清等多個朝代的硯臺。大的硯臺如鍋蓋,小的硯臺似象棋,材質各種各樣,樣式也是五花八門。
李先生收集的硯臺,有的外形像古代將軍的頭盔。
家中好似開了個硯臺博物館
近日,記者走進鄖陽區資深收藏愛好者李先生家里,只見一個房間的架子上整整齊齊擺滿了硯臺。各種材質、各種大小、各種形狀的硯臺讓人眼花繚亂,仿佛走進了一個硯臺博物館。
“這些硯臺都是我30多年來從全國各地收集到的,其中有一部分是從十堰鄉村里收集的。”李先生說,他特別喜歡硯臺,經常到十堰各個鄉村去淘寶,有時到外地游玩、出差,也會去當地古玩市場尋找硯臺。經過30多年的搜尋,幾乎每個朝代的硯臺他都有。
記者看到,李先生收集的這些硯臺,有鐵硯、陶瓷硯、石硯、木硯等。其中,有兩方鐵硯,形狀如古代將軍的帽子,也像一個鍋蓋。揭開蓋子,下面就是硯池。“這是古代的一方暖硯,硯臺底下可以烤火,冬天寫字時,下面放炭火,這樣可以讓墨汁不結冰。”李先生介紹。古人選擇用鐵制作硯臺,是因為鐵器受熱快。
李先生介紹,從硯臺年代看,他收集的這些硯臺中,年代古老的是隋朝的多足壁雍硯,還有唐朝的蓮花雙足陶硯。此外,還有宋代的鳳字石硯,遼代的鳳字硯,元代的石硯,明代的陶硯,清代的漆金虎頭硯等。從硯臺大小看,最小的硯臺和一顆象棋一樣大小,最大的扇尺硯臺高20多厘米。
紅絲石硯。
相隔10年收獲了一對“龍鳳胎”硯臺
李先生介紹,在他這些硯臺藏品中,有一方端硯很特別。記者看到,這方端硯的硯池部分有點狀花紋,形似翡翠。“這就是翡翠斑。說明硯臺石質里含有翡翠,因此在硯臺上呈現綠點。”李先生說。
此外,李先生還收藏了一方紅絲石硯,較為難得。李先生介紹,這方紅絲石硯的材質為紅絲石。紅絲石產地在古代青州的黑山紅絲石洞,從其石質看,層狀沉積巖特征明顯,紅黃相間,正面出現像樹木年輪一樣的紅絲。在唐代,紅絲石硯臺位居我國四大名硯之首。到了宋朝末年,隨著紅絲石石源枯竭,紅絲石硯數量更為稀少。“用紅絲石制作的硯臺不漬磨,不損毫,因此歷來被文人墨客所推崇,被譽為四大名硯之首。”李先生介紹,他為收集這方紅絲石硯花了很多功夫。
在李先生的藏品中,還有一對清代的石質對硯。記者發現,這兩方硯臺大小差不多,硯臺正面花紋也一樣,可花紋圖案分布正好相反。李先生說,這兩方硯臺并不是他一次收集到的,而是相隔了10年,他從兩個不同地方收集到了。“我覺得這就是緣分,這兩方硯臺注定會到我手里。”說到這里,李先生十分自豪。
李先生收集的一方十堰本地暖硯,也很有特色。這方石硯最大的特點就是,硯池部分幾乎磨穿,“能把硯池磨穿,可以看出硯臺的主人有多么勤奮。”李先生感慨道。
李先生收集的一方十堰本地暖硯。
收藏硯臺增長很多見識
收集硯臺30多年,李先生認為,自己雖然付出了許多精力,但增長了很多見識,也收獲了很多快樂。
據李先生介紹,收集硯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斷代。要判定一個古硯臺的年代,就必須從硯臺的材質、造型裝飾、銘文等方面著眼。而要了解這些知識,就需要平時多積累,多看古代書籍,整理收集各種材料,了解各個朝代的歷史。“為了收集硯臺,這些年我看了很多歷史方面的書,學了很多歷史知識,開拓了眼界。”李先生說,就比如他收集的鐵硯,很多人看到這個硯臺,都以為是古代將軍的頭盔,根本就想不到這會是硯臺。李先生通過查閱書籍,能熟練地辨認鐵硯,也知道鐵硯的特點。
另外,從硯臺也能看出一個朝代當時的特點。比如說,唐朝硯臺和宋代硯臺,石質都比較粗糙。到了明清,文人對硯臺石質要求很高。因此,從硯臺價格上看,盡管年代的長短對硯臺價值有一定影響,但并不是唯一的因素,相比于唐宋時期的硯臺,明清以來的硯臺價格反而越來越高。
“在收藏過程中感悟歷史脈搏,體會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這是我收藏硯臺的最大快樂。”李先生說。